三十幾歲重返校園,遠比想像中困難,尤其是在異鄉的土地上。
教室裡坐著來自北歐、澳洲、美國、義大利、西班牙、巴西與印度的年輕女孩們,她們踩著高跟鞋,說著流暢的英文,笑起來有貝殼般白皙又整齊的牙齒,舉手投足之間透著那種從小在富足與保護中成長的優雅,彷彿世界本該對她們溫柔以待。
那雙藍色眼睛閃閃發光,像是未曾被現實世界磨損的希望。她們的眼神裡有一種近乎浪漫的信念——相信只要努力,就能被看見;相信只要足夠熱愛,就能在時尚業站穩腳步。
她們還未經歷過被拒絕、被低估、被生活耗盡熱情的日子。她們聊起夢想,語速會不自覺地加快,語尾帶著自信的上揚。你看得出來,她們的心中還懷著那些理想,像剛開採出來的鑽石一樣清澈無瑕。
然而那些差異,無法忽視。
雖然亞洲人外貌上不顯年紀,甚至看起來與她們年紀相仿,但這些女孩們就像一尊尊美麗無瑕的陶瓷娃娃,輕盈地討論著夏天去哪裡度假、冬天去滑哪座雪山,週末去哪間酒吧、最喜歡哪一場時裝秀。這些話題像一道無形的篩網,篩出了文化與階層的邊界。
而我,經歷過十幾年職場的洗鍊,張開嘴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。這些日常的話題,好像與我隔了一段時區,也隔了一段人生。
她們對我充滿好奇,問我為何來到這裡,期待著我的婚禮照片,圍著手機驚呼讚嘆,像是在看一段閃爍的故事。我卻突然靜了下來,回憶快速翻動,除了滿滿的工作經歷、投資股市的起伏、還有台灣房價如脫韁野馬般瘋漲,我一時無法說出其他能讓我眼睛發亮的話題。
她們的熱情和毫不保留的社交能量,強烈得讓我幾乎無法招架。這些話題熱烈且迅速反應,像是一場接一場的表演。對她們來說,問問題、分享意見、表達讚美,像是呼吸一樣自然。而我一時之間找不到可以安放自己的位置。
好幾個小時過後,她們依然熱烈並享受著對話,她們的青春與自信,像是燦爛的陽光,無論如何都耀眼迷人;而我卻覺得這些太陽太刺眼,開始想要逃離這場粉色泡泡般的社交漩渦。
我記得 Welcome Day 那天我睡得特別沉。那天的疲倦,彷彿不只是身體的,而是心靈的重量。年輕女孩們的自信、活力,還有老師那濃厚的英國腔,讓我感覺,比起工作來的疲憊,竟然還要沉重。但更沉重的是,那份難以言喻的差距。
我想起二十出頭時的自己,還在展場打工,猶豫著要考空服員還是做行銷。當時的我,還未準備好就已經被亞洲社會的既定軌跡推著走。她們的二十幾歲,卻是家人全力支持的背景,來到義大利這片時尚資源豐富的土地,享受著日光浴與滑雪的生活。
這些差異讓我強烈地感受到自己格格不入。
但這些不適感並沒有將我擊倒。這次出來,我就是為了探索世界,看看自己還有什麼可能性。亞洲社會讓你幾乎能預見五年、十年後的職涯生活,每個人的軌跡幾乎都有跡可循。而我來到這裡,正是希望突破這些既定框架,給自己一些衝擊與體驗。
隨著課程的深入,我逐漸發現自己對某些領域的熱情,尤其是在leathergoods課程中,我對包包與皮件製作工藝的迷戀越來越深。特別是當老師帶我們參觀皮革工廠,親眼目睹The Row、Fendi、Dior的包包一點一滴地在眼前成型,那種現場的震撼與奇妙感,讓我無比驚艷。
佛羅倫斯,這座頂級皮件的發源地,街角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店,隱藏著無數驚喜。也許老闆曾是GUCCI的皮革工匠,擁有三十年的經驗,而這些細膩的工藝與故事,就藏在這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中,每個轉角都彷彿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寶藏。
今天先寫到這,洗個澡後準備熬夜看台股開盤,感謝川普的關稅政策,看來台股勢必會綠到底,看看能不能撿便宜哈!
Ciao, it’s Miranda.
謝謝你讀到這裡,這是 Cappuccino @ 2PM ,不僅是記錄我在義大利的生活,更是我與自己不斷對話的過程。
在這裡,每個午後兩點,我都會喝一杯 Cappuccino。對於義大利人來說,這個時間喝咖啡有些不合時宜。但對我來說,這正是一種文化衝擊的象徵,也許是某種反叛,也許是對自己節奏的堅持。
雖然身處義大利,但我並未完全融入,我仍然是台灣人。
我喜歡以文化觀察者的角度,記錄每一個當下的感受,讓這段旅程,成為我與世界之間最真實的對話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