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曾經聽過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 Podcast,是主持人與一位教育學者的對談。
主持人問了一個簡單卻直擊核心的問題:「為什麼大學沒有“創業系”?從小就訓練大家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很好嗎?」
學者沉思片刻後回答:「如果真的有這樣的系所誕生,這個國家恐怕就要崩潰了。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,早已習慣培養那些能夠順利嵌入社會機器的小齒輪。
畢業之後,大家爭先恐後地湧入大品牌、外商、上市櫃公司工作,整個社會也默默鼓勵著這樣的路線。只要你在知名企業擁有一個響亮的職銜,就彷彿立刻被賦予價值,因為你看起來『成功』了。
人們為了符合這樣的社會標準,孜孜不倦地努力,競爭變成了一種美德。這套系統因此得以穩定運作。但如果大家都選擇創業,或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,那這個國家還能怎麼繼續下去呢?」
—
這樣的社會軌道,的確給人一種秩序感與安全感。像是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,清楚標示著方向,也保證你不會迷路,但久而久之,人卻容易在這條看似安全的道路上,感到一種說不出口的窒息。 因為這條路只容許一種方式前進,也只認可一種成功的模樣。
窒息,不是因為路難走,而是因為空氣裡沒有選擇的自由。 你可以努力向前,成為人人稱羨的「成功人士」,卻很難有勇氣停下來,問一句:「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?」
每一次升遷背後的壓抑、每一個微笑背後的疲憊,彷彿都在默默交換著什麼,交換一份來自社會的認可,卻也逐漸失去了與自己對話的能力。
久而久之,我們甚至會忘了自己原本想去哪裡。
忘了,人生其實不是只有一種過法。
然而,當你拿掉那些亮麗的名片與頭銜,你還剩下什麼?你是誰?
這個問題,一直靜靜地躲在我們心底最深的角落,只是我們不敢看、不敢問。
我們總說,每個人都不一樣。
但矛盾的是,社會從來不鼓勵我們真的與眾不同。其實,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與成長節奏:有人喜歡閱讀、有人需要實作;有人在體制內如魚得水,有人一進教室就渾身不對勁。但這樣的多樣性,卻常常被視為「脫軌」或「不乖」。
我們從小就學會了要「像大家一樣」,要做「正確的事」。 不讀書怎麼辦?不上班怎麼辦? 不成功、不結婚、不買房、不照著流程走,那你要怎麼辦?
好像非得找到一個社會認可的答案,我們才能理直氣壯地活著。 否則,我們就是那個「讓人擔心」的人,是爸媽茶餘飯後的煩惱, 也是某個朋友口中「還在找方向」的那個例外。
於是我們被困住了。
不只是被體制困住,也被那些愛我們的人困住, 甚至是被內心深處那個渴望被認同的小孩困住。但人生,不應該是自由的嗎?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,不是為了扮演別人安排好的角色,而是為了練習成為自己。
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被馴化,也不是每個人都該長成一種樣子。
有時候,我們應該反過來問:「如果不怎麼辦,那就……不怎麼辦啊。」
如果不照著他們說的方式活,又怎麼樣呢? 我們本來就不該被困在一個答案裡啊!
今年,我即將滿35歲,剛結婚不久。 但我做了一個跟多數人想像完全不同的決定,離開台灣,來到義大利念書。
當我把這個消息告訴身邊的人時,有許多關心, 也有不少讓人窒息的提問: 「那你老公怎麼辦?」 「可是你剛結婚欸?」 「你公婆能接受嗎?」 「你回來之後呢?工作怎麼辦?」
甚至還有人半開玩笑地說我是「拋家棄子」,彷彿我做了什麼不可饒恕的大事。
一開始我還會努力解釋自己的想法,試圖讓他們理解。 但久了,我只覺得疲憊。
那些問題像一層又一層透明的網,把我緊緊纏住,讓我幾乎無法呼吸。 彷彿我不只是做了一個人生選擇,而是公然挑戰了一整套「怎麼才叫好好活著」的劇本。
我們都活在這樣的預設裡:你應該在對的時間結婚、生子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,在某個年紀完成某些「理所當然」的事情。你要當個乖巧、聰明又可靠的大人,要有可以被社會辨識的身份,最好還要看起來一帆風順,這樣,才算是一個「正常的」人生。
但我總忍不住想問:如果我們活得這麼「正確」,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不快樂? 如果把這些外在標籤一一拿掉,我們還剩下什麼? 我們到底是誰?我們真正想怎麼活?
我曾經無數次問過自己,當我走到人生終點的那一刻,回望這一生,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?
是成為外商公司的高階主管,擁有人人稱羨的年薪與頭銜,每天昭九晚九,過著一眼望得到盡頭的生活?
還是…我真正想要的,是一種能直視內心的日子,不再假裝什麼都沒問題?
我想成為那種人——不是靠走遍世界堆砌經歷,而是願意誠實面對自己,在掙扎裡不斷拆解、重構的人。
不是活成社會定義的「成功樣板」,也不是靠美化人生來撐住自我感覺良好,而是把那些走偏、犯錯、卡住的時刻,都當成活過的證據,當成轉向的可能。我想讓我的人生,不只是看起來豐富,而是真實得有重量,豐富到連我自己都願意,一頁頁翻閱。
每天醒來,能清楚對自己說:「我選的人生好精彩,好喜歡。」
或許,我的選擇看起來不夠安全,也不夠聰明。 但我願意為此冒險,只為了在還來得及的時候。
那位學者說,如果人人都去追夢,國家可能會崩潰。 但我想,如果沒有人願意追夢,我們會不會連「活著」的意義都一起忘了?
所以我選擇試試看。
就算只是為了不讓那個靜靜躲在心底的我,被永遠埋沒。
Ciao, it’s Miranda.
謝謝你讀到這裡,這是 Cappuccino @ 2PM ,不僅是記錄我在義大利的生活,更是我與自己不斷對話的過程。
在這裡,每個午後兩點,我都會喝一杯 Cappuccino。對於義大利人來說,這個時間喝咖啡有些不合時宜。但對我來說,這正是一種文化衝擊的象徵,也許是某種反叛,也許是對自己節奏的堅持。
雖然身處義大利,但我並未完全融入,我仍然是台灣人。
我喜歡以文化觀察者的角度,記錄每一個當下的感受,讓這段旅程,成為我與世界之間最真實的對話。
發佈留言